企业需求小幅回暖 个人跳槽意愿不降
发表时间:2009/7/21 浏览 1078 次
各路专家对于金融危机走势尚在热议,从职场中最直观的反映便是: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对于招聘和跳槽的预期都更谨慎。
一季度经历冰点 二季度逐渐回暖
2009年上半年企业招聘需求经历了年初的冰点后,正逐渐回暖,但相较去年同期的网上发布职位数仍同比下降12%,尚未回复到金融海啸之前的平均值,仍旧处于低迷期。2009年第一季度企业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曾出现过一个明显的回落和停滞期。从整个职场大盘的走势看,只能说是从去年年底开始一路下滑的网上发布职位数在今年3月初得到了暂时性的抑制。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企业招聘需求出现了小幅回暖。4月份无忧工作网上发布职位数环比增长了6.5%,就连之前需求锐减的一线城市也均上涨了近万个职位。5月和6月则延续小幅上涨趋势,6月份前程无忧网上发布职位数逐渐收回失地,回到了90万个。
高端人才和专才仍是招聘重点 从其发布职位数来看,第一季度企业招聘需求的锐减有多方面的原因,1月—2月为每年的招聘淡季,企业的重点放在绩效考核上,而职场中人在未拿到年终奖前也会暂时“卧槽”,鉴于雇佣双方的意愿均不强烈,企业招聘需求自然会放缓。而今年一季度和往年相比,网上发布职位数同比下降幅度较大,我们不得不承认金融危机加剧了企业放缓招聘的脚步。另一份来自于薪酬调查部年初时针对“金融危机对企业招聘的影响”的调查报告也印证了此观点。这份报告显示,金融危机下,企业招聘人数急剧下降,超过 1/4企业已暂停招聘。人力资源专家认为,除了企业布点会出现各线均对人才有所需求的情况外,2009 年大部分企业将只增加针对稀缺类职位的招聘,同时企业对于高级人才和专业资深人才仍有较大需求,职场永远需要“干活的人”和“好用的人”。
企业补缺招聘严谨流程变长
进入2009年,随着金融危机的继续发展,虚拟经济开始影响到实体经济,IT业、化工业、汽车业、外贸进出口行业、航空业、物流业,以及和劳动密集型生产密切相关的制造业,均受到了较大冲击,纷纷进行人员削减。企业主要通过冻结招聘、冻结企业内部编制、裁员等手段优化人员结构。前程无忧薪酬调查部“金融危机对企业招聘的影响”的调查报告显示,逾半数企业执行了人员削减,其中已裁员的企业近二成,今年有裁员计划的企业为一成。前程无忧人力资源专家认为,不少企业在现有人员因离职或被裁产生职位空缺后,不似以往那样立即开展招聘补缺。而是更为谨慎地考量和选才。一方面不少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的招聘流程变得更长。一些跨国公司的招聘本来只是报备亚太部批复,而现在却要报备全球总部,所走的审批流程和面试流程都更长。另一方面是因为今年大多企业都较大幅度地缩减了招聘预算和成本,当企业中某些职位出现空缺后,并没有招聘预算进行填补;而即便有招聘预算,在当下这种特殊形势下,对候选填补人才的要求也提高不少,不但希望能招募到“来之即用”的有经验之士,更希望能超出现在的这个岗位要求,为日后的岗位发展奠定基础。
被动跳槽者占据三成 主动跳槽者预期不降反升
企业的用人要求更高,但个人的跳槽预期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反而因为经济危机形势下,出于生活成本的增加和对于未来不安定因素的考量,个人在跳槽时考虑的因素更多。因此两相难以匹配,更易出现企业抱怨找不到想要的人,而个人认为企业缺乏慧眼的“牢骚”。
在今年企业招聘需求疲软,网上发布职位数锐减的情势下,大部分人认为个人跳槽意愿也将会出现大幅回落。但根据前程无忧所做的“个人跳槽意愿”调查结果来看,3月份有70%的受访者表明有意愿跳槽,而6月份这个比例则上升到77%。会出现此种现象,我们尤为要关注的是,被裁者与存在被裁风险的求职者的影响力。本着没有了工作后的焦虑情绪与未雨绸缪的人之常情的心态,我们将选择“公司未来半年会裁员”和“已经被裁”的受访者数据单独抽离分析,发现其中超过7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会立刻行动,而这些受访者现下占据总受访者人数的30%。而那些裁员幸存者也并未像表面看上去那么平静。由此可见,不少跳槽者受制于客观环境的窘迫,无奈被动跳槽。
“个人跳槽意愿”在线调查显示,当被问及跳槽原因时,“个人职业发展遭遇瓶颈”被选比例最高,从3月份的32%上升到6月份的55%;对“薪资福利不满”的被选比例占到3成;而被选比例占据第三的“企业发展不佳”,从3月份的17%急剧上升到6月份的28%。从中可见大环境未见好转让受访者倍加担心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从而个人职业发展也会受其拖累。值得注意的是,受访者抱怨“行业不景气”的比例很少,仅为6%。当被问及“挑选公司最为看重的因素”时,“公司规模、运营及发展状况”的选择比例具有压倒性优势,超过“薪资福利”,占到60%。而选择“公司知名度”的出乎意料地为各选项比例中最低。从去年金融风暴来袭到目前职场上仍层出不穷地爆出各大公司倒闭、裁员的负面新闻,职场人士看多了,看淡了,看疲了,对一些大公司的金字招牌或心生疑惑,或更为理智对待,单纯的知名度已很难具有驱人向往的魔力。
|
|